走进南宫28

NEWS

南宫28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解析

来源:汤兴婷 日期:2025-03-31

### 定义

南宫28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解析

在生物医疗领域,不同部位的pH、离子强度、缓冲液成分或凝胶孔隙大小不同的凝胶电泳,被称为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提高电泳分离的范围和分辨率,使得样品中的生物分子能够更加精确地分离。

### 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

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涉及两种以上的缓冲液成分、不同的pH值和凝胶孔径,同时在电泳过程中形成的电位梯度也呈现不均匀状态。这种多样性导致了浓缩效应、电荷效应和分子筛效应,从而大大提升了分离效果。

#### 1. 浓缩效应

在电泳开始时,样品首先通过浓缩胶被浓缩成高浓度的样品薄层(通常浓缩几百倍),随后进行分离。通电后,样品胶和浓缩胶中解离度最大的Cl-具有最高的有效迁移率,被称为快离子;解离度次之的蛋白质缓随后到;而解离度最小的甘氨酸离子(PI=6.0)则迁移速度最慢,被称为慢离子。快离子的迅速移动在其后形成低离子浓度区域,即低电导区,由于电导与电势梯度成反比,因此可以产生较高的电势梯度。这种高电势梯度使得蛋白质和慢离子在快离子后加速移动,使得蛋白质在快速移动的界面附近聚集,从而在到达小孔径的分离胶时形成一薄层。

#### 2. 电荷效应

当各种离子进入pH 8.9的小孔径分离胶后,甘氨酸离子的电泳迁移率迅速超过蛋白质,高电势梯度随之消失。在均一电势梯度和pH的分离胶中,由于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所带电荷量也有所区别,从而在电场中所受的吸引力不同。经过一定时间的电泳,各种蛋白质便按照一定顺序排列成条线状的蛋白质区带。

#### 3. 分子筛效应

在分离胶中,由于孔径较小,不同分子量或分子形状的蛋白质在通过分离胶时受到的阻碍程度不同,因此它们的迁移率也有所不同。分子筛效应意味着样品通过一定孔径的凝胶时,小分子优先通过,大分子则滞后,各种蛋白质按分子大小顺序排列为相应的区带。这种特性在使用南宫28的产品时尤为明显,能够有效提升样品处理的精确度。

通过采用这样的分离技术,生物医学研究者们可以在样品分析、疾病诊断及药物开发等领域获得更为精确的结果,从而推动整体医学的发展。

上一篇:南宫28抗菌配体:高效靶向助力抗感染药物研发下一篇:南宫28引领IVD未来,共绘生物医疗新篇

全国客户服务热线
14581311074 总部地址:银川怀柔区时街道79号

欢迎关注南宫28官方微信或拨打客服电话详询!

  

南宫28官方微信